南沙群岛的波涛拍打着珊瑚礁,太平岛在烈日下熠熠生辉。这座岛屿不仅是我国领土的象征,更是南海战略格局的关键一环。台湾省近年来加速扩建太平岛,码头延伸、跑道加长,岛上设施日臻完善。然而,南海局势波谲云诡,外部势力频频插手,太平岛的未来角色引发热议。
太平岛位于南沙群岛郑和群礁西北角,面积约0.43平方公里,形状狭长,东西约1289米,南北宽365米。岛屿西南距南薰岛29.6公里,地处南海航线要冲,距马六甲海峡约1000公里。 岛上驻扎台湾省高雄市旗津区管理的百余人部队,配备淡水井和1150米跑道,可起降C-130运输机。2020年,台湾启动扩建工程,预算16亿新台币,项目包括巡防艇码头、防涌闸门和航道加深。2025年,卫星图像显示,岛屿西侧码头完成,跑道延长至1500米,岛屿面积略有扩大。
2020年,台湾当局宣布扩建太平岛,工程启动时,岛上机械轰鸣,工人顶着烈日搬运建材,挖掘机在沙滩上推平珊瑚碎石。码头施工现场,钢筋混凝土桩一根根打入海底,工人们用对讲机协调吊车位置,确保每块预制板精准拼接。 西侧防涌闸门逐渐成形,抵御台风带来的巨浪。跑道延长工程同样紧张,推土机平整沙地,铺设沥青,工人们在高温下挥汗操作仪器,测量跑道平整度。
东侧停机坪加固后,沙滩面积扩大,运输船频繁靠岸,卸下物资堆满临时仓库。2024年,码头和航道基本完工,巡防舰可停靠,补给效率大幅提升。2025年初,跑道延长至1500米,C-130运输机起降更加顺畅,岛上驻军增至150人,巡逻艇每日出海,监控周边海域。 施工期间,岛上士兵驻守瞭望塔,手持望远镜观察远处船只,雷达屏幕闪烁富灯网 ,记录每一艘过往商船的轨迹。太平岛的扩建不仅提升了后勤能力,还使其成为南海航线的潜在补给站,辐射越南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等周边区域。
扩建工程并非一帆风顺。2023年,台风“杜苏芮”袭击南沙,巨浪拍打码头,部分临时设施被冲毁,工人被迫暂停施工,躲在营房内检查设备。工程延误一个月,直至天气稳定才恢复。外部势力也对扩建高度关注。 2024年11月,美国军舰抵近太平岛12海里,甲板上士兵列队,雷达全速运转。我方舰艇迅速响应,三艘军舰从永暑岛出发,高速驶向太平岛,舰上水兵调整炮口角度,保持警戒。双方舰艇在数海里外对峙,气氛紧张,海面上波涛翻滚,海鸥低飞避让。 最终,美方军舰撤离,我方继续巡航,确保海域安全。太平岛的扩建引起菲律宾、越南等国警惕,多次在国际场合提出质疑,但我国通过外交渠道重申主权,强调太平岛为中国固有领土。 太平岛的战略意义不容小觑。岛屿位于南沙核心区域,与永暑、美济、渚碧三岛形成战略呼应,彼此距离均在300公里内,可快速支援。永暑岛的2700米跑道可起降大型运输机,美济岛码头停靠巡防舰,渚碧岛雷达站覆盖南沙中部。
太平岛若进一步完善设施,可作为中继站,增强补给和监控能力。岛上部署的雷达和巡逻艇,能实时跟踪周边船只动态,覆盖半个南海。2025年3月,外交部发言人表示,太平岛建设旨在维护海洋权益,服务航运安全,非军事化用途。 然而,外部势力对岛屿的觊觎从未停止。美国曾提出租借太平岛的意向,试图将其作为南海军事基地,台湾当局未明确回应,但这一动向加剧了局势复杂性。2024年,菲律宾在仁爱礁补给船事件中挑起摩擦,派船冲撞我方海警船,我方依法驱离,维护海域秩序。
太平岛扩建的意义还体现在经济与航运领域。南海每年通行超4万艘船舶,全球三分之一贸易航线经过此地,岛屿可为商船提供避风港和补给点。 2025年1月,一艘新加坡货轮在太平岛附近遭遇机械故障,岛上派出救援艇,拖曳货轮靠岸,工人迅速修补船体,补给淡水和燃料,货轮得以继续航行。这一事件显示了太平岛的潜在作用。未来,若岛上增设气象站和通信塔,将进一步提升航海服务能力,吸引更多船只停靠。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